對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除了要面對工作上和社會上各式歷練,如何理財也是早晚要面對的事。不過這篇的重點是放在怎麼規劃自己的第一份保險上。
理財理論百百種, 有的教你要努力投資自己, 將來才能有更高的報酬; 有的教你要一點一點存, 將來才有一筆錢可以用; 有的教你要把錢花在拓展人脈上, 將來這些人脈才是無法取代的資產......這些, 都對, 也都不對。
因為每個人的狀況和需求都不一樣, 不可能每個人都做一樣的規劃, 就像有人爬個二樓就氣喘噓噓, 有人可以上喜馬拉雅山, 人家就不愛爬山, 你硬拉著他去爬, 也是沒用的。
理財, 我個人把它分成三大區塊: 投資、儲蓄、保險。
"投資"是用廣義的定義來界定, 包括投資自己學東西、變帥變漂亮......, 投資金融商品、創業開店......一切可以預期有獲利回收的, 都可視為投資。可能血本無歸也可能收獲豐碩的行為, 這叫做投機, 例如買彩券。
再講到"儲蓄", 大部份人的想法是①收入-支出=儲蓄。
但儲蓄這回事, 實際上應該是②收入-儲蓄=支出。
聰明如你, 一定會發現一件事, 這兩個算式根本就是相等式, 支出和儲蓄左右對搬而已, 實際上根本一樣啊!!!!
好吧~ 我也沒想把大家當笨蛋的意思, 大家很容易的就會發現, ①的算法, 儲蓄可能一開始就是個零!
而算式②, 則是先把儲蓄先分出來, 剩下的才是可支配的支出。
這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算式②的支出, 指的是必要支出加上其它支出, 而必要支出, 每個人在基底上就是不一樣的, 如果在減掉儲蓄後, 得出的支出明顯小於必要支出, 那這個儲蓄肯定是過大的, 必需要做調整, 最後要能達到平衡才行。
最後講到"保險", 天就黑一邊......在講這之前, 要先解釋"風險"這個東西。一樣的事, 對不同的人來說, 它的風險定義不見得是一樣的。例如手機掉了, 有人馬上再買一支就好, 有人卻要吃土幾個月才能換新手機。腳骨折了要休養三個月呢? 生病了要一大筆醫藥費? 要是醫不好或是遇到意外走了呢? 或是醫好了卻半身不遂? 這些狀況對每個人來說, 損失都是不一樣的。
聰明如你, 一定也會表示, 這些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這發生的機率近於零啊!
但讀過莫非定律的你一定也知道,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差別只在於當下你是不是當事人而已。
2014年, 復興航空掉了兩架飛機、高雄氣爆、捷運板南線隨機殺人事件、上海外灘踩踏事故......這些事發生的機率都極小, 但對遇到的人來說, 機率一說對他們並不公平, 對遇到而存活著的人來說, 更不用說。
以這張圖來說, 我們可以知道, 前面舉的幾個例子, 都屬於象限2, 發生機率低, 但造成的損害極高, 解決方案是風險移轉, 也就是我們所知的保險(圖示寫航空保險是因為原本是以航空事故當例子)。而平常咬到舌頭、手肘撞到牆角, 就算是低頻率且低嚴重度, 解決方案是自行承擔或是忽視風險(當沒這回事)。而有些人一年到頭在感冒的, 算是高頻率低嚴重度, 解決方案是採用預防感冒的方式, 例如打預防針。而高頻率又高嚴重度的呢? 其實這類的情形比較特殊, 例如有個人只要騎車就會出車禍的話, 那我們只能避免讓他騎車, 請他坐公共交通運輸工具。而有的情況是它一定會發生而且無法避免, 例如人的老化、死亡, 沒法避免, 也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 這種情況, 有需要的話我們還是會採用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的方式。
OK, 風險概念應該有了, 再來就是到底保險能為我做什麼?
很多人有個迷思就是「我繳了這麼多保費, 一定要能賠超過保費才划算啊! 賠不到的話就虧錢了!」, 但保險的目的並不是要讓你拿理賠"賺"回保費啊! 保險的目的是損害賠償, 尤其在產險上更是這樣。例如有一天生病住院了, 除了住院的費用之外, 請假沒去上班的收入損失, 誰賠你? 沒有保險, 那筆沒繳的保費, 你確定自己會存下來而不是花在別的地方? 醫藥費和收入損失只能自己吸收, 更不用說如果開個刀、住院多天(真的會賠超過保費), 損失對一般小資上班族來說可謂不小, 可能好幾個月的收入就這樣沒了。
那, 對社會新鮮人來說, 應該怎麼規劃保險比較理想呢?
先評估機率低但嚴重度高的優先投保, 例如在捷運上被殺就符合這個情形。或, 生重病突然走掉了呢? 對家人的損失? 如果沒死, 卻殘廢了, 這情形損失是否更大? 是否會拖累家人? 如果這點概念有的話, 會發現一件事, 就是人活著比死了更花錢!!!好, 問題來了, 大部份的疾病, 以現代醫學先進的狀況, 都是醫得好的, 也就是說, 在這些需要花大錢醫的病裡面, 你都需要活著付這筆錢, 你不付, 也是家人付。意外事故歸西搞不好還比較省錢!
1.意外傷害要先保, 一來意外險保費便宜, 二來意外醫療大多是實支實付, 只要收據就能賠。
2.基本的醫療日額, 以填補單日收入損失為額度基礎(將來收入增加的話記得也要拉高保額)。
3.住院醫療實支實付, 用來升等自費病房和支付雜費。
至於要保定期還是終身險呢? 建議從預算來規劃, 預算沒問題, 就保終身險, 卡預算, 保定期險。
保險是要在發生狀況時, 幫你省錢的理財工具, 為什麼能省錢? 假設真的很省很會存, 一個月存一萬兩萬, 真的有狀況時, 存的這些錢可以燒多久? 如果有保險的話, 可以把這些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不用去動到那些錢, 相對的就省下花費了。
如果保費繳了, 但什麼狀況都沒發生的話, 不就虧本了嗎?!!!!
欸, 請往回跳四段再看一次。
因為每個人的狀況和需求都不一樣, 不可能每個人都做一樣的規劃, 就像有人爬個二樓就氣喘噓噓, 有人可以上喜馬拉雅山, 人家就不愛爬山, 你硬拉著他去爬, 也是沒用的。
理財, 我個人把它分成三大區塊: 投資、儲蓄、保險。
"投資"是用廣義的定義來界定, 包括投資自己學東西、變帥變漂亮......, 投資金融商品、創業開店......一切可以預期有獲利回收的, 都可視為投資。可能血本無歸也可能收獲豐碩的行為, 這叫做投機, 例如買彩券。
再講到"儲蓄", 大部份人的想法是①收入-支出=儲蓄。
但儲蓄這回事, 實際上應該是②收入-儲蓄=支出。
聰明如你, 一定會發現一件事, 這兩個算式根本就是相等式, 支出和儲蓄左右對搬而已, 實際上根本一樣啊!!!!
好吧~ 我也沒想把大家當笨蛋的意思, 大家很容易的就會發現, ①的算法, 儲蓄可能一開始就是個零!
而算式②, 則是先把儲蓄先分出來, 剩下的才是可支配的支出。
這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算式②的支出, 指的是必要支出加上其它支出, 而必要支出, 每個人在基底上就是不一樣的, 如果在減掉儲蓄後, 得出的支出明顯小於必要支出, 那這個儲蓄肯定是過大的, 必需要做調整, 最後要能達到平衡才行。
最後講到"保險", 天就黑一邊......在講這之前, 要先解釋"風險"這個東西。一樣的事, 對不同的人來說, 它的風險定義不見得是一樣的。例如手機掉了, 有人馬上再買一支就好, 有人卻要吃土幾個月才能換新手機。腳骨折了要休養三個月呢? 生病了要一大筆醫藥費? 要是醫不好或是遇到意外走了呢? 或是醫好了卻半身不遂? 這些狀況對每個人來說, 損失都是不一樣的。
聰明如你, 一定也會表示, 這些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這發生的機率近於零啊!
但讀過莫非定律的你一定也知道,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差別只在於當下你是不是當事人而已。
2014年, 復興航空掉了兩架飛機、高雄氣爆、捷運板南線隨機殺人事件、上海外灘踩踏事故......這些事發生的機率都極小, 但對遇到的人來說, 機率一說對他們並不公平, 對遇到而存活著的人來說, 更不用說。
以這張圖來說, 我們可以知道, 前面舉的幾個例子, 都屬於象限2, 發生機率低, 但造成的損害極高, 解決方案是風險移轉, 也就是我們所知的保險(圖示寫航空保險是因為原本是以航空事故當例子)。而平常咬到舌頭、手肘撞到牆角, 就算是低頻率且低嚴重度, 解決方案是自行承擔或是忽視風險(當沒這回事)。而有些人一年到頭在感冒的, 算是高頻率低嚴重度, 解決方案是採用預防感冒的方式, 例如打預防針。而高頻率又高嚴重度的呢? 其實這類的情形比較特殊, 例如有個人只要騎車就會出車禍的話, 那我們只能避免讓他騎車, 請他坐公共交通運輸工具。而有的情況是它一定會發生而且無法避免, 例如人的老化、死亡, 沒法避免, 也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 這種情況, 有需要的話我們還是會採用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的方式。
OK, 風險概念應該有了, 再來就是到底保險能為我做什麼?
很多人有個迷思就是「我繳了這麼多保費, 一定要能賠超過保費才划算啊! 賠不到的話就虧錢了!」, 但保險的目的並不是要讓你拿理賠"賺"回保費啊! 保險的目的是損害賠償, 尤其在產險上更是這樣。例如有一天生病住院了, 除了住院的費用之外, 請假沒去上班的收入損失, 誰賠你? 沒有保險, 那筆沒繳的保費, 你確定自己會存下來而不是花在別的地方? 醫藥費和收入損失只能自己吸收, 更不用說如果開個刀、住院多天(真的會賠超過保費), 損失對一般小資上班族來說可謂不小, 可能好幾個月的收入就這樣沒了。
那, 對社會新鮮人來說, 應該怎麼規劃保險比較理想呢?
先評估機率低但嚴重度高的優先投保, 例如在捷運上被殺就符合這個情形。或, 生重病突然走掉了呢? 對家人的損失? 如果沒死, 卻殘廢了, 這情形損失是否更大? 是否會拖累家人? 如果這點概念有的話, 會發現一件事, 就是人活著比死了更花錢!!!好, 問題來了, 大部份的疾病, 以現代醫學先進的狀況, 都是醫得好的, 也就是說, 在這些需要花大錢醫的病裡面, 你都需要活著付這筆錢, 你不付, 也是家人付。意外事故歸西搞不好還比較省錢!
1.意外傷害要先保, 一來意外險保費便宜, 二來意外醫療大多是實支實付, 只要收據就能賠。
2.基本的醫療日額, 以填補單日收入損失為額度基礎(將來收入增加的話記得也要拉高保額)。
3.住院醫療實支實付, 用來升等自費病房和支付雜費。
至於要保定期還是終身險呢? 建議從預算來規劃, 預算沒問題, 就保終身險, 卡預算, 保定期險。
保險是要在發生狀況時, 幫你省錢的理財工具, 為什麼能省錢? 假設真的很省很會存, 一個月存一萬兩萬, 真的有狀況時, 存的這些錢可以燒多久? 如果有保險的話, 可以把這些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不用去動到那些錢, 相對的就省下花費了。
如果保費繳了, 但什麼狀況都沒發生的話, 不就虧本了嗎?!!!!
欸, 請往回跳四段再看一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