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底片的光明與黑暗(?)

標題內容無關(毆)



說實話當初會買底片機, 有很大一個因素是因為便宜的全片幅(之前好像講過)。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德森蜜剛買D70s沒多久, 拿來把玩一番當場臉黑一半。
觀景窗真小、老對不到焦、操作手感整個差......

說回最起頭的源起, 是因為老哥從車上物撿回來的一台Canon EOS-888(啥鬼型號!?), 雖然什麼功能都沒有, 勉強算是有快門先決, 幾乎等於是可以換鏡頭的傻瓜相機, 但是那個大觀景窗(比D70s大)看起來就是舒服, 對焦不算快但是從觀景窗就可以確認有沒有對到焦的差別, 就算整個都塑膠像玩具, 用起來的感覺還是好過當時的入門數位單眼。

再說回來, 就是使用感對我還滿重要的, 因為以現在來看, 我拍照時想的東西很多, 如果這時候再多一個心裡碎碎唸手感問題的話, 那不是自找麻煩嗎?XDDDDD


底片和數位的差別, 絕對不是只有在最後的成果上
在拍照過程的差別其實遠超過大家(包括我自己)的想像。

前面講到手感、功能, 當然現在這台相機拿在手上, 肯定一點都沒有這個問題。

但是, 最大的差別是不確定感, 即使這台相機的功能已經是能讓人信任了。

當然, 數位相機在拍下去時其實也是有不確定感,
相對的可以馬上把剛拍的照片叫出來看, 馬上做修正,
那個不確定感就不會一直排徊在心裡了

底片機最大的問題, 就是這個不確定感會擴大感染,
拍的人不確定、被拍的人也不確定、一起拍的人也不確定

尤其是這個不確定感並不會因為拍得多了, 就會消失不見
頂多只是比較少一點
每次每次按下快門其實也都像是在賭搏一樣

常常出去和大家討論時都會被問到, 為什麼不換數位?
機身等級當然是一個問題, 同等級的機身, 價位當然也就是問題
我並不是個很常拍照的人, 花那麼多錢在一個興趣上老實說會想到投資報酬率(笑)
而且同等級的數位單眼我也不是沒借來拍過,
結果就是......就操作上來說還是微妙地差了那麼一點點
就不確定感上......, 應該說是心態的轉變很明顯,
反正數位可以修正, 一直試的感覺就非常濃厚,
反而拍了一堆不知所謂的照片, 最後留下來的就是亂槍打鳥的結果

當然我也知道這種過程是常有的, 不管數位底片都可能有這種情形
只是在我身上的差別, 明顯到連被拍的人都可以察覺時,
就不是一個說"以後多拍"就可以的事了
(而且我明明就是很少在拍的人)

簡單的說, 現在拿底片拍, 最大的方向就是以最穩定沒問題的方向去拍,
先構想感覺、選擇鏡頭、走到預計的距離和位置、拿起相機調整......
如果不行, 我甚至情願不按快門, 以免去得到一張自己都覺得怪的照片

當然這樣的過程在數位上也是行得通的, 只是我辦不到!(被毆飛)
我還是會忍不住的按下去再來看到底是不是怪怪的XDDDD


這個不確定感, 對被拍的人來說, 其實是更為明顯,
而且在數位時代來說, 不能立即的看到成果對被拍者來說
不知道你拍了些什麼東西, 其實是很讓人不安的, 而這個不安其實是會互相感染的。


單純的技術上, 像是手穩不穩啦~ 景深控制啦~ 這個我敢打包票(竟然自己講)

但是構圖和光影控制上, 就非常依賴直覺, 簡單說就是有沒有FU啦!(毆)
拍的時候沒FU, 不管對方表現再好, 拍出來的照片也是普通到不行。
曾經也被說太靠FU在拍照, 好的就很好, 差的就......也是事實所以沒什麼好反駁的。

所謂FU, 就是由眼睛透過相機看到的畫面, 有沒有辦法在拍之前就有一個很清晰的構想, 包括構圖和畫面的故事性等等的, 沒辦法達到的話就至少往把主題給拍好拍漂亮這方向走, 雖然按下快門之後沒法馬上看到畫面, 但身為一個攝影者來說, 這麼點自覺我還是有的(挺)(被扁)

簡單地說, 當下我看到什麼, 就會拍出什麼。

但也因為這樣, 每一次拍攝, 對彼此來說都像是一場豪賭。
如果不是有絕對的覺悟, 我不是很建議只找我一個, 一定要搭配另一位攝影師。
至少兩個人都槓掉了, 也不會把帳全算在我頭上(炸)

底片不會是造成拍照品質差異的主要原因, 那只是我選擇背負的包袱!

主因還是在拍的人身上啊!


2 意見:

若伊 提到...

原來老蘇還在用底片像機!!!(超震驚


真是夠了 提到...

與其說"還在用", 不如說一開始就是用底片機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