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來說, 想像這個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會怎麼樣, 這種事一般人都不會做, 而這部電影卻是在講這樣的一個全世界只剩下一個人的故事。
「我的名字是羅伯奈佛,我是住在紐約市的生還者。如果有人聽見…任何人聽見,拜託讓我知道,你並不孤單。」
也許, 某種程度的、都市人會有的那種孤單感, 每個人多少都曾經感受過, 但實際上自己相當明白, 只要出門去逛個兩圈也好, 一定會遇到人, 去便利商店也一定聽得到人說話。
但這種全部人都不在了, 只剩下自己一個的情況......而且還是持續三年, 到了晚上外面還會有變種怪物橫行,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活下去, 實在是沒法想像的事。
一定要找事情做
跑步、健身、上街打獵、在荒蕪的城市裡飆車、去加油站打油、去百視達租片子, 甚至必需在店裡放假人, 假設他們是真人、和他們說話......因為, 已經沒有人能和自己說話了。
這種行為看起來也許可笑, 但想想背後的動機, 會覺得實在很可憐, 又帶有崩潰前的那種恐怖平衡, 如果不這麼做, 也許早就發瘋了吧?
還好還有寵物在
妻女逃離時, 意外留下來的小狗-珊, 卻變成身邊唯一正常的生物, 雖然寵物不會說話, 但是在這種時候, 有個會對自己說話、動作做出反應的對象, 也許已經是最奢侈的了也說不定? 會幫忙追獵物、打球時會陪在身邊、會挑食耍任性、喜歡開窗吹風......雖然只是寵物, 也已經很足夠了。
因為有責任
身為科學家、更是疫區負責人的身份, 對這個狀況, 因為有能力, 所以有責任, 用自己的血做出血清, 如果不這麼做, 對只有自己活下來的這個事實, 如果什麼都不做地死掉的話, 要怎麼去面對已經不在的人呢?
對地球上最後一個人類來說,活下去,究竟是上天的恩典,還是一種詛咒……
原著小說和電影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但電影很難得地把那種無助、失落、絕對的孤獨、可怕的寂寞……給拍了出來, 白天, 在永無止境的求生掙扎中, 懷著渺茫的渴望, 尋找其他倖存的人類; 夜裡, 在孤獨恐懼的漫長煎熬中, 等待黎明的來臨……(這一段是從博客來COPY來的 XD)
有人說, 電影拍成傳教電影了。不過, 我是認為這種事實在不需要太過去要求, 因為電影前面的部份已經表現出小說的精髓了, 後面要怎麼解釋就隨人發揮吧~
根據網路上一些看過小說版的人指出, 小說裡的變種人, 其實只是變成像吸血鬼般只能在夜裡活動的人類, 有些沒有意識, 有些卻還保有部份的智能, 但絕對沒有像電影裡面那樣兇猛, 會吃人, 但還不到會破門破窗的程度, 溫和得多(笑)。
因此有人說, 在那個時代, 小說其實是暗諷多數人選擇政治正確, 真正有理想的人, 反而只能孤軍奮戰, 最終只能成為傳說。
I am Legend這樣的片名, 當初也和朋友討論過, 就文法上來說一般會用I am The Legend, 省略了The, 反而更有現在式的感覺, 因為Legend一般來說就是已經過去了、不存在了的事, 但羅伯奈佛卻是一個正存在的傳奇, 電影中段原本有點想要表達這樣的感覺, 但只是就這樣帶過去了; 小說裡的傳奇, 卻剛好是相反, 是存在於變種人之間的傳奇, 因為對變種人來說, 羅伯奈佛只是一個會殺變種人、拿變種人做實驗的「殺人怪物」。
儘管和原著不同, 但電影的表現也相當不錯, 是部值得進電影院看的電影。
個人給分:9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終極的孤單 -我是傳奇-
作者:
真是夠了
於
晚上10:3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意見:
真討厭~我到現在都還沒去看說
不過蠻想看史密斯的演技說
張貼留言